全球未有的化债规模,12万亿一旦落地,普通人致富机遇无数?

admin
全球未有的化债规模,12万亿一旦落地,普通人致富机遇无数?

2024年很快就要收尾了,在11月重要会议召开之后,12万亿化债规模冲上热搜,而从最近密集上新的各个省份的地方政府再融资专项债券发行的公报来看,这项重头戏,正在加快落地。

这套三箭齐发的方案,对于普通人而言,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真的能捞到“致富机会”吗?

全球未有的化债规模,12万亿一旦落地,普通人致富机遇无数?

前所未有的化债规模

“三支箭”指向中国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毫无疑问,此次国家出手的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楼市的萎靡,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遇到了极大困境,过去尚且还能靠土地税来获得收入,如今,楼市哑火,靠地发家的日子就戛然而止了。

一边是收入缩水,一边是支出像脱缰的野马,逐渐陷入到入不敷出的状态,对于这样的情况来说,极大限制了地方政府发展。

全球未有的化债规模,12万亿一旦落地,普通人致富机遇无数?

因此,此次12万亿化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是及时雨。

其实放眼全球,国家政府在合理的范围里举债,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做法。

说通俗一点,债务不是魔鬼。

何谓隐性债务呢?

一般来说,我国的债务有法定和隐性之分。

法定债务,通俗易懂地说,主要包括我国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大佬”,以及各省政府精心筹备的地方政府债券。

而隐性债务呢,就像是个低调的“幕后英雄”。

它不包括上面提到的那两位“明星”,而是指各地方政府为了帮助其他企业或事业单位,主动站出来承担偿还或担保责任,从而借来的资金。

全球未有的化债规模,12万亿一旦落地,普通人致富机遇无数?

由于这些债务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公开亮相”,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隐性债务。

前面也说到,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房产遇到困境,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所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

不仅存在着“爆雷”风险,对于地方可用的财力也成为了束缚。

有问题不可怕,最关键的在于,怎么去解决问题,解决方法带来的成效是是什么?

此次国家出台12万亿的化债规模,其实不是心血来潮。

早在去年的时候,国家就开始了各个地方政府的摸底工作,经过层层确认,最终确认在全国范围内,隐性债务的数额是14.3万亿元。

而国家的目标是要在四年后全部化解。

全球未有的化债规模,12万亿一旦落地,普通人致富机遇无数?

于地方债务而言,这无疑是一大利好,但并不代表着中央要为地方买单,所谓化债,用新债抵旧债,用低利息抵高利息。

债务数额并没有减少,只是时间和利息发生了变化。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要用解放出来的双手,去发展,改变过去靠土地吃饭的思想,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价值。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帮专家的统计数据,我们中国政府的负债率,那可是稳稳地低于其他经济体。

就拿去年来说,G20那些国家的平均负债率都飙到了近120%,G7那些大佬更是超过了120%。

全球未有的化债规模,12万亿一旦落地,普通人致富机遇无数?

而我们中国呢,才67.5%。

具体来说,我们的国债是三十万亿,地方法定债务是四十点七万亿,如果再算上那些隐性的债务,我们政府的负债情况还是相对健康的。

这么一看,我们中国政府手里头的举债空间,那可是相当宽裕。

足以可见,未来财政政策的一个基调,就是适当扩大举债。

全球未有的化债规模,12万亿一旦落地,普通人致富机遇无数?

普通人有致富机会?

那么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化债规模落地,基建启动?股市回暖?企业有订单?

首先,化债省下来的钱,有很大概率会投向基建项目。

而与基建相关的产业链上的公司可能会先尝到甜头。

但有一个不可疏忽的问题,就是项目结束后,又该怎么办呢?

全球未有的化债规模,12万亿一旦落地,普通人致富机遇无数?

其次,对于股市而言,短期内或许利好不是那么明显,但一旦资金进入制造业和基建,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个股市的健康发展,跟一个国家的基本面密不可分。

如今这轮股市发展,在震荡中前行,上去又下来后又上去,究其根本,就是在基本面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美西方加税、内需不足的问题,这种担忧显然对于国际资本而言是不利的。

因此,国家选择这个时候举债,短期内是解决地方债务,但长期来看,更要致力于国家高质量的发展。

改变地方政府过去的发展思维。

全球未有的化债规模,12万亿一旦落地,普通人致富机遇无数?

是新一轮发展的计划。

昨日国家又召开重磅会议,五大方向,其中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提升投资效益成了重中之重。

如何让百姓不在顾手顾尾敢于消费?如何让百姓有更多的收入,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让百姓肉眼可见的感觉到了提升,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内循环的发展。

因此,这一轮化债,怎么让普通人有致富机会,同时又控制地方政府增添新债。

是这一轮经济困境首要解决的难题。

经济巨轮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主靠房地产发展的思维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中国。

信息来源:《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