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出现断崖式下降,银行要紧张了,老百姓钱去哪了

admin

在这个经济增速放缓的时代,储蓄率下降、消费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而是社会深处矛盾的一面镜子。有人说,钱越来越难挣了,想想过去那些“月光族”还能笑着说自己是“消费主义战士”,而现在呢?花钱都得算计着来,可即便如此,花出去的钱却没见少。更可怕的是,手里的余钱越攒越少,银行存款也在慢慢下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背后逻辑深得很。

居民储蓄出现断崖式下降,银行要紧张了,老百姓钱去哪了

先说一个直观的现象吧,银行的存款利率这些年一降再降,尤其在疫情之后,政策上的宽松也没有少见。理论上说,利率低,大家不存钱,应该去消费或者投资,可现实却像是开了个玩笑。消费没起来,投资也不见得热闹,银行里的存款却是在加速减少。有人可能会想,利率低了,收益少了,老百姓不愿意存钱,这不很正常吗?可问题绝不止是利率的问题。

让我们把视角拉远一点,看清楚背后的全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这几年已经非常明显了。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劳动人口占比下降,出生率也在持续走低。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失。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家依靠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不仅撑起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也让无数家庭实现了财富积累。但现在这个局面正在转向。年轻人少了,赚钱的主力军自然也少了。老年人多了,支出压力却越来越大。

而“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减少,更是收入增长的停滞。过去三十年,居民收入迎来过飞跃式的增长,那些年不少人靠勤劳致富,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但现在经济增速回归常态,老百姓的收入也逐渐进入瓶颈期。大家的钱袋子没以前鼓了。别说什么存钱了,能撑住日常开销都算好的。

居民储蓄出现断崖式下降,银行要紧张了,老百姓钱去哪了

可别以为这些问题只是普通人头上的难题。企业也在经历巨大的转型压力。尤其是房地产和金融行业,日子确实不太好过。房地产不用多说了,市场这几年明显冷下来了。老百姓手里余钱少了,买房的热情自然也降温了。至于金融行业,银行靠什么赚钱?靠贷款。可现在大家既不想存钱,也不敢轻易贷款。没有储蓄,资金来源少了;没有贷款,收益自然也跟着下降。银行的日子不好过,这背后是整个社会流动性的疲软。

储蓄率下降的另一个背后推手,是如今年轻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坦白讲,“躺平”这个词这两年真的不是白火的。面对收入增长缓慢、房价高企、消费压力大的现状,不少年轻人干脆收起了奋斗的心思。有人说,反正现在社会保障越来越完善,基本的生活不会差到哪去,躺平也能过得去。打工人开始摸鱼混日子,赚一份花一份,存钱的动力自然也没了。更随着移动支付和第三方储蓄的普及,年轻人存钱的渠道也发生了改变。支付宝、微信理财这些平台,正在慢慢取代传统银行的地位。

但即便如此,年轻人真的存得下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物价不断上涨,开销越来越多,可收入却没怎么涨。哪怕有心想存钱,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人调侃,现在的年轻人是“即使想当穷人,也得努力工作”。这句话听着荒诞,却道出了现实的无奈。钱袋子瘪了,存钱的动力没了,消费的意愿也被压得更低。这一环扣一环,最终让整个经济陷入了“消费降级”的困局。

居民储蓄出现断崖式下降,银行要紧张了,老百姓钱去哪了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经济真要陷入困境了吗?经济增速放缓是任何一个国家在高速发展后都会经历的阶段。从“快跑”到“稳步前行”,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关键在于,这个过程如何平稳过渡。企业需要转型,老百姓的生活需要保障,消费能力需要提升。而政府的任务,无疑是艰巨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哪一个不是在这个时候被寄予厚望的?

更棘手的是,储蓄减少还会带来一系列连锁效应。进出口业务的平衡问题。当居民储蓄下降,可支配收入减少,进口却在增加,出口的压力也随之而来。如果这个差距扩大,人民币汇率自然会承受更大的贬值压力。而货币贬值,影响的可不止是国内经济,还会波及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写到这里,不少读者可能会问,这样的局面还能破吗?答案当然是“能”,但难度也不小。当前,想要让经济从疲软中走出来,关键是让居民收入增长起来。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消费才有动力,储蓄才有空间,投资才有可能。无论是通过政策拉动内需,还是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工资水平,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人”。中国经济能否成功破局,依赖的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改善。

居民储蓄出现断崖式下降,银行要紧张了,老百姓钱去哪了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经济,就像一辆刚从高速路上驶下的汽车,需要调整速度,找到新的平衡点。如何让这辆车继续安全前行,既是对政策制定者的挑战,也是对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的考验。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让大家对未来重新燃起信心。没有了信心,整个社会的动力也会随之消散。这一点,才是最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