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农
在金融行业的版图中,武汉农商银行本应是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然而近年来一系列负面事件却让其深陷舆论漩涡,尤其是两任董事长接连被双开,宛如一记记重锤,敲响了行业内部管理警钟,也为整个金融领域投下了警示的阴影。
武汉农商银行的前身有着深厚历史底蕴,自 2009 年在原武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基础上组建为全国首家副省级城市农村商业银行以来,承载着地区金融发展的厚望。徐小建,这位在该行工作长达 43 年之久的 “元老”,从副行长一步步升至董事长,却在 2024 年 9 月黯然落马,被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双开处分。与之共事多年的首任行长谌赞雄,也于 2024 年 2 月因严重违纪违法步其后尘。他们的 “坠落” 轨迹,揭开了农商银行内部潜藏的重重乱象。
徐小建的行径令人瞠目结舌,身为银行一把手,竟为黑恶势力站台背书,沦为 “保护伞”,将金融机构的公权力肆意滥用。在信贷业务这一核心领域,靠贷吃贷、以贷谋私成为他谋取私利的手段,利用职务之便,在贷款融资、企业经营等关键环节大开 “方便之门”,为他人输送利益的同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这种 “硕鼠” 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公信力,更破坏了当地金融生态的公平与公正,让本应流向实体经济、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 “改道”,流入了不法分子的腰包。
谌赞雄的违规细节虽未全部披露,但从同样严厉的双开处理可以推断,其在任职期间大概率也存在诸多违背职业操守、践踏金融法规的行为,与徐小建一起,让武汉农商银行的管理层风气受到严重污染,“上梁不正下梁歪” 的效应在银行内部逐渐显现。
从经营数据看,武汉农商银行近年来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资产规模看似稳步扩张,2021 年至 2023 年,资产总额从 3728.53 亿元攀升至 4464.21 亿元,然而,光鲜数字背后却是增长的 “隐忧”。营业收入在这三年间分别为 84.45 亿元、84.57 亿元、81.51 亿元,不仅未能实现大幅跃升,还在 2023 年出现下滑态势;归母净利润从 10.50 亿元增长至 13.94 亿元,增速缓慢,反映出盈利能力的后劲不足。
资产质量更是亮起 “红灯”,不良贷款率如同节节攀升的 “体温计”,2021 年至 2023 年分别为 2.64%、2.76%、2.94%,逐年递增的趋势预示着信贷风险的加剧。这背后,违规发放贷款等问题难辞其咎。2024 年 12 月 31 日,监管部门的罚单揭示了冰山一角:因违规发放项目贷款、贷款管理不尽职导致信贷资金被挪用、违规开展贷款重组以及数据管理不到位,武汉农商银行被罚款 365 万元。多名相关责任人也受到惩处,时任青山支行营业室经理陈胜利被警告并罚款 5 万元,唐磊、邹守东、刘铁等基层管理人员被警告。这一年,类似罚单不止一张,合计被罚金额近 500 万,反映出内部风控体系漏洞百出,从高层的权力寻租到基层的操作违规,一条违规 “暗河” 在银行内部悄然流淌。
再看股权市场,大额股权频频流拍成为市场对其信心下滑的直观写照。2024 年 12 月 6 日,8 万股自然人股权拍卖引发 3737 人围观、32 人竞拍,虽最终成交,但此前数月,大额股权拍卖屡屡受挫。如 4399.33 万股股份三次拍卖,从起拍价与评估价持平到打 7.2 折,依旧无人问津。投资者用 “脚” 投票,表明对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管理层动荡、经营不善、违规频发,让潜在股东望而却步。
武汉农商银行的案例警示着整个金融行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清正廉洁与专业担当是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 “压舱石”,一旦权力失控、道德滑坡,将引发连锁反应,从内部管理混乱到经营业绩下滑,再到市场信任丧失。金融机构必须强化内部监督制衡机制,从选人用人的源头把关,到日常业务的合规审查,再到对权力运行的全程监督,构筑起坚实的 “防腐墙”;同时,以风控为生命线,精细化管理信贷业务,提升资产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拾信任,稳健前行,避免重蹈武汉农商银行的覆辙,让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的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