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商场里的人越来越少,路边摊和便宜的网购却火得一塌糊涂。
一切都在印证一个事实:大家真的越来越“抠门”,越来越爱惜自己的钱了。
先给大家放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增速远低于GDP增速,甚至创下了近十年的新低。
如果消费不振,会带来什么影响?比如你想换个手机,但因为担心工作不稳定,还是决定再用两年。这对你来说是一个小选择,但对手机厂商、配件供应商、销售平台来说,就意味着少了成千上万的订单。
如果所有人都这样,结果就是工厂订单减少,工人被裁员,裁员的人又更不敢消费,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现在为何不敢消费呢?要如何让大家敢消费、愿意消费呢?是多发消费券?还是降低商品价格?又或者需要更长远、更系统的改革?
居民消费越来越“抠门”
简单来说,消费这件事,除了要有钱,还得有信心和安全感。然而,现实是——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经济不确定性
打个比方,消费就像你出门旅游,只有确定目的地安全、天气晴朗,你才会放心出发。可现在的经济,就像每天都在变的天气预报——早上说晴天,下午突然暴雨。比如,全球经济波动、贸易摩擦不断,还有裁员的新闻比娱乐八卦还多,让人根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根据某机构发布的数据,近几年,居民储蓄率持续走高,很多家庭宁愿把钱存在银行也不敢随意花。这是什么概念?当你周围的人都在攒钱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跟着攒,因为大家的“集体焦虑”会传染。
收入预期:工资总觉得比生活跑得慢
简单点讲,就是对未来挣钱的信心不足。这一点特别好理解,当你觉得工资涨不过物价,甚至工作可能随时不保,谁还敢去商场剁手?
举个例子,小张是一名白领,工作稳定,工资也不低。可最近,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敢花钱,因为公司裁员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他说:“万一哪天轮到我了,家里还有车贷和房贷要还,孩子的补习班也不能停。”小张的心理,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缩影。
其实,不只是普通人,一些中高收入群体也有类似的担忧。别看他们月薪过万,但日子却过得比谁都“抠”。原因很简单,经济压力像一把刀悬在头顶,随时可能掉下来。听着心酸,但又是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
债务负担:高房价压垮消费的腰
房贷,这个“大胃王”吃掉了很多人的收入。根据某权威统计,中国居民家庭的房贷支出占总收入的3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高达50%。你想想,一个月挣1万,房贷就要还5000,还能剩多少用来消费?
此外,教育成本、医疗费用等也是压垮消费的“隐形杀手”。有个段子说得特别形象,“中年人最害怕的三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交学费’。”听着好笑,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现实吗?
社会保障和消费的矛盾
户口,这是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纸,却直接影响着你的生活质量。别的不说,教育、医疗、社保,全都跟户口挂钩。你可能觉得,这些政策距离消费还挺远,其实不然。
举个例子,小李是个打工人,从老家河南跑到北京工作。虽然工资比家乡高,但因为户口限制,他的孩子在北京没法上公立学校,只能选择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再加上房租贵、医疗报销比例低,生活成本压得他喘不过气。小李自己都说:“在北京工作,我哪敢消费,能活下去就不错了。”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消费占比远低于本地居民。原因很简单,户口制度的“门槛”让人无法在工作地扎根,消费自然少得可怜。就像你旅游,知道这地方只是临时的,谁还会大手笔买家具、装修房子呢?
娃的未来压垮了消费的今天
中国家长有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这话听着有道理,但仔细想想,是不是有点无奈?因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家长拼尽全力也要把孩子送进所谓的“好学校”,哪怕付出高额代价。
有个真实的例子,深圳一对夫妻为了孩子能上名校,花了300万买学区房。结果,月供压力让全家日子过得紧巴巴,就连每年一家人出去旅游的预算都被砍掉了。这还只是个别情况,大多数普通家庭哪怕没有买学区房,也会在孩子的补习班、兴趣班上砸下重金。这些钱全砸进去了,家庭其他消费自然就得省省省。
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在中等收入群体中,很多家长抱怨:“娃的教育就是家里的‘吸金黑洞’,让我们不敢轻易花钱。”
看不到未来的“下半场”
很多年轻人刚进入职场,就已经开始替自己的退休生活发愁了。原因无非是养老金替代率低,家庭养老压力大。
我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
有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即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与在职工资的比值)普遍低于50%,而国际标准是70%。也就是说,退休后拿到的养老金,可能连生活基本开销都不够,更别提其他消费了。
于是,很多年轻人一边工作,一边存钱,甚至有些人连谈恋爱结婚都不敢轻易尝试,因为害怕将来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负担太重。说白了,他们已经提前为未来的“养老赤字”做好了准备,但这也直接影响了当下的消费意愿。
短期刺激政策的局限
政府面对消费低迷,肯定不会坐视不管,像消费券、降息之类的刺激政策层出不穷。可问题是,这些政策真的能解决消费低迷的问题吗?
消费券:短期爽感,长期“鸡肋”
大家对消费券肯定不陌生,尤其疫情期间,很多城市都发过。乍一看,消费券的确让人有种“天降红包”的快乐感。但你有没有发现,消费券往往有使用门槛,比如满100减50,或者只能用在指定的商家或产品上。这种限制让人既爱又恨:用得开心,但不能自由支配。
据某地统计,消费券发放期间,居民的消费确实有所增长,比如餐饮、零售行业的营业额都提高了20%以上。可是一旦消费券到期,消费水平立刻回落到原来的样子。这就像是喝了一杯能量饮料,短期提神,但过后还是疲惫如初。
而且,消费券的效果有个“马太效应”——本就有能力消费的人更容易用到消费券,而那些手头拮据的家庭,即使拿到了券,也不一定有钱凑够门槛。所以,消费券对低收入群体的刺激效果非常有限。这就好比一个人没鞋穿,你给他发了一张“鞋店满减券”,他可能连买鞋的钱都凑不齐,这券自然也派不上用场。
透支未来消费:寅吃卯粮的代价
消费券、消费信贷这些政策,确实能在短时间内让消费数字看起来更漂亮,但背后往往是“寅吃卯粮”。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未来的消费能力提前透支了。
举个例子,你现在花信用卡买了一部新手机,看似拉动了消费,但等到下个月账单一来,你可能只能勒紧裤腰带省着点花。信用卡是小事,房贷、车贷才是真正的大头。根据某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居民的杠杆率近年来持续走高,房贷占家庭总债务的比例已经超过50%。很多人每个月的工资,先拿去还贷款,剩下的才是日常开销。这样的生活状态下,刺激政策再怎么给力,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更麻烦的是,如果大多数人都在“透支”消费能力,那未来的消费增长潜力就会被削弱。试想一下,如果大家今年把明年的钱都花掉了,那明年的经济数据还怎么好看呢?这就是政策短期有效、长期拖累的核心问题。
信用卡刷卡消费
打通消费堵点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想让经济这辆车跑得稳、跑得快,就必须打通消费堵点,让大家敢花、愿花、能花。
优化收入结构
中国的经济蛋糕越来越大,但切蛋糕的方式却有待优化。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基尼系数接近0.47,这意味着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一些高收入群体赚得盆满钵满,而普通工薪阶层却只能精打细算过日子。通过税收调节,比如提高高收入群体的税负、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减税力度,可以让更多人有钱去消费。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扫清后顾之忧
不少人不敢花钱,是因为怕“万一”,万一生病了怎么办?万一孩子上学要花大钱怎么办?万一老了没养老金怎么办?这些担忧像“拦路虎”,把本该用来消费的钱挡在了储蓄账户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解决这些“万一”的问题。
比如,医疗保障方面,可以扩大医保覆盖面,提升报销比例,让老百姓看病少掏腰包。教育方面,可以加大对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减轻家庭的学费负担。养老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基本养老金和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让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不用为这些事发愁,是不是会更愿意买喜欢的衣服、吃想吃的美食、甚至给孩子报个兴趣班?
结语
有人调侃说,存款再多,走了也带不走,倒不如多吃几顿火锅,多买几件喜欢的衣服。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消费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会花钱的人,不一定是败家子。敢花钱的人,往往才是真正懂生活的。
当你犹豫要不要买某件东西时,有没有想过,消费到底是一种负担,还是一种乐趣?答案其实取决于你对消费的态度。如果我们能打通消费的堵点,让大家无忧无虑地花钱,那消费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幸福感的来源。
信息来源:
知乎 2023-11-28 “抠门经济”崛起,是消费降级吗?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3-31 社会保障与农村居民消费提振———基于 CGSS 数据的实证分析
搜狐2024-12-07 长沙消费券激活周末消费热潮,商业策略能否提升经济活力?
知乎 2024-04-04 人均负债,中国人越来越穷?曹德旺一针见血:高房价绑架了老百姓 12亿人没消费能力